全媒体记者 刘延超 文/图
核心提示
5月的开封,一城绿意惹人醉。
5月17日,由市委宣传部、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市城管局联合主办的“市民考察团2025·高质量发展开封行”城区绿化专项考察活动举行。由市民、学生组成的考察团,用脚步丈量古城绿色脉络,用镜头记录生态变迁,在金明池畔的智慧园景、环城墙的梅香绿廊、西北湖的湿地中,感受八朝古都正在谱写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考察团一行穿梭于新落成的公园绿地与改造提升的生态廊道间,见证“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民生承诺,揭开园林城市的绿色密码,体会千年古都厚植生态底色的创新实践。
城市绿地“会呼吸”
“以前这里一下雨就积水,现在好了,地面能‘喝水’!”一大早就来到金明池遗址公园遛弯的市民张建强对记者说道。
作为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金明池遗址公园地面采用透水性铺装和下凹式绿地设计,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海绵技术,有效解决周边地表雨水径流问题,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打卡地。
绿化中见诗意。金明池水体周边沿湖区域设计修建了亲水栈道,北侧栈道总长度为550米,西侧新增栈道长度为607米。沿线设有两个休息平台,并配备了亲水吧台形式的休闲设施,直通金明池南广场绿地区域。整个环湖漫步系统还设置了与金明池相关的宋文化打卡点,重现金池夜雨、莲池听雨等场景。
金明池遗址公园相关人员介绍,整个湖区及周边公园广场将整合智慧园区系统,实现安全管控、智慧运维、大数据统计等智慧化后期管理。公园所在的金明广场其余3个角落游园以及金明池南广场两侧的绿地也将进行海绵化改造,最大限度消纳雨水,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环城公园梅花园位于西关北街与金耀路交叉口北侧,占地面积约56084平方米,在绿化提升中保留现有生态景观,凸显梅花的独特魅力。
城墙下兴生态。步入环城公园梅花园,考察团活跃了起来,在800余株梅花树构成的景观中尽情享受大自然,在连绵的城墙下收获“世外桃源”般的幸福。
开封城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梅花园精选宫粉梅、朱砂梅、洒金梅、美人梅、玉蝶梅、樱李梅、蜡梅、绿萼梅、龙游梅9大品类,采用“上层观花、中层闻香、下层赏形”的立体种植模式,打造出“春赏千梅竞放、秋品科研成果”的特色空间。此外,梅花园还将梅花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打造了咏梅广场、红梅品鉴广场、梅花山谷、咏梅小径、红梅入城、映梅城墙、梅林等具有特色的打卡点。
海绵理念同样融入公园建设。梅花园内的咏梅广场采用透水材料铺装,雨水渗入地下滋养花木;梅花小径的生态沟渠巧妙引流,雨洪时节变身“梅花溪流”。
市民李建国在梅林间拿起手机扫码:“打开手机扫一扫,就能知道梅花的品种信息,既能享受生态改善带来的绿色福利,又增长了知识,真是一个‘活’公园!”
西北湖湿地公园是开封生态修复的典范。这片曾因内涝被称作“城市伤疤”的区域,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低影响开发重获新生——植草沟将雨水引入潜流湿地,砾石层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染物,透水铺装路面消纳雨水,雨水模块储存的净化后水源可用于夏季景观补水。
“这里人工和自然结合、地上和地下结合,能就地消纳、净化雨水,蓄存的雨水还能二次利用,不仅解决了城市内涝,还调节了微气候、改善了水生态,四季有鸟类栖息。”市城管局相关人员说道。
这座占地28万平方米的公园临近清明上河园和万岁山武侠城景区,与城墙景观带无缝衔接,成为文旅新地标。考察团成员在这里打卡拍照,尽情享受城市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芦苇摇曳、白鹭翩跹,市民王倩赞叹道:“这里是城市湿地,也是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在西北湖湿地公园海绵展示馆,考察团深入了解“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海绵技术。展示馆内互动沙盘直观演示了海绵城市“吸水—蓄水—释水”的全过程:暴雨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如同海绵吸收雨水;干旱期,蓄存的雨水通过智能灌溉系统滋养植被,实现了“让城市会呼吸”。
此外,展示馆还藏着“黑科技”,趣玩海绵互动装置让小朋友变身“小水滴”,通过游戏体验雨水净化之旅;沉浸式空间多面投影,将“一城宋韵半城水”的城市未来画卷铺展在观众眼前;实体海绵设施剖面展示“会呼吸”的绿地如何吸水蓄水……作为河南省首座海绵科普基地,西北湖湿地公园海绵展示馆用趣味互动让市民“看懂”海绵城市。
主客共享微空间
枣园口袋公园的蜕变故事,让考察团深刻感受到“小切口”推动“大民生”的治理智慧。这个曾被围挡遮蔽的边角地,通过“拆围透绿、文化植入、生态修复”,打造出一个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特色公园。
枣园口袋公园最北侧通过文化长廊的形式,系统介绍宋门文化,让市民和游客深入了解其历史底蕴;南侧种植枣树,复原历史上的枣园风貌,同时精心搭配银杏、朴树、国槐等树种,营造出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搭配西府海棠、蜡梅、红枫等花木增添色彩与层次。通过时令花卉与绿地的合理配置,枣园口袋公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生机勃勃。此外,枣园街路口两侧还修建了广场,拓宽街道视野,吸引市民驻足休憩。
朱雀苑的升级是城市公园适老化改造的样本。曾经封闭的绿地敞开怀抱,163米隔离绿篱变为透景林带,包公湖景致尽收眼底;无障碍通道让轮椅通行如履平地,防腐木座椅供市民游客驻足休憩。
“这里每个细节都写着‘尊重’。”考察团成员在观湖长椅上落座时说,“红花槐的芬芳、紫叶李的斑斓,连植物选择都考虑到了人的感官体验。”红色系植物与朱雀名称遥相呼应,58株红花槐勾勒出红色天际线,紫叶李与垂丝海棠织就流动的朱红彩带,通透的空间打破视觉阻隔,绿地景观如画卷展开,“人与绿地零距离”的目标在朱雀苑得以实现。
增设秋千、滑梯等趣味设施,打造安全有趣的童趣空间,让市民尽享亲子温馨时光;建设林荫健身广场,同时满足市民跳广场舞与器械训练的需求……这种“全龄友好”理念正在开封公园内推广。
从单一绿地到开放客厅,从单一景观到全龄空间,朱雀苑的蜕变既是城市更新的实践,更是对“有温度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
土地资源紧张制约城市绿化发展。开封以“立体增绿”破题,对96处学校、医院围墙实施垂直绿化,凌霄与爬山虎交织成“流动的绿墙”;金耀路、内顺城路的栅栏上,月季与紫藤攀援而上,形成“一街一景”的生态画廊。
在龙亭北路东段,127米围墙化身“千米花瀑长廊”,藤本月季盛放时似粉红云霞;11处卫生死角通过种植早园竹巧妙隐藏。市民王芳在月季花墙前拍照留念时说:“这才是真正的‘花路’,每天经过这里心情十分愉悦!”
市城管局园林绿化科科长赵冬军表示:“立体绿化不仅节约空间,更让城市‘立面’变成生态画卷。”
鸟语花香引客来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绿化工程始终与文化传承深度交织。
在艮园、玉津园等公园,六大花卉主题园区以月季、紫薇、樱花为主角,形成“四季有花、一步一景”的诗意空间;改造后的金明池遗址公园,草坪如柔软的绿色绒毯,葱郁的绿植错落分布,湖畔垂柳成荫,完美再现“金池夜雨”宋韵场景;在环城公园梅花园,咏梅广场的宋代诗词雕刻、梅花山谷的曲水流觞景观,让市民、游客在赏花的同时感受浓浓宋文化。
“我们梳理了《东京梦华录》等典籍中的植物记载,复原了艮岳牡丹、天波杨府紫薇等历史景观。”市城管局局长李一凡介绍。
赏花地图催生文旅新业态。今年春季,开封推出“城区赏花地图”,从2月的梅花暗香到11月的菊花傲霜,一年中有10个月都开展特色花事活动。在金明广场,考察团看到1.2公里长的金色花带成为早春网红打卡地;在西北湖湿地公园,考察团看到穿汉服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
“花经济”带动周边消费。禹王台公园的樱花文创市集、南薰苑二期的文化咖啡吧,形成了“赏花+美食+文创”的产业链。
当夜幕降临,开封的绿化景观又彰显出另一番魅力。金明池畔的智慧灯光系统根据季节变换主题色,冬季暖黄、春季粉樱、夏季碧波、秋季金黄;环城公园梅花园的投影灯在地面投射出梅花图案,与真实花影交相辉映。
“我们正在打造‘夜游开封’新品牌,将绿化景观与灯光秀、实景演出结合。”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宋御河夜航串联包公湖、龙亭湖等水系,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航线。
以北部两厢为核心的旅游片区“绿化+”行动助力全域旅游,主要旅游线路“精品+”行动打造精品景观带,22处“公园+”建设行动在城市各处“见缝插绿”,17处背街小巷将化身最美街道,拆墙(围)透(增)绿“阳光”行动提升城市通透感,9条绿道建设“联网”行动编织城市绿色脉络,花园城市“绣花镶草”行动雕琢精致景观,交通枢纽场站“添花增绿”行动美化城市门户……开封将绿化与文旅深度融合,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
陕西游客王扬感慨道:“以前来开封只看历史,现在‘宋文化+生态’的组合牌更吸睛,还想来第二次、第三次!”
以“绿”为笔绘新景
绿化项目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市民。鼓楼区的万善街,以前曾是一条很多人提起都摇头的街道。如今,这里不仅有多彩的步道、充满生机的绿植,还有精美别致的墙绘以及以象棋、书法等中国元素为主题的小微景观,成为我市的网红打卡地。
开封的绿色发展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掷地有声。去冬今春,173个绿化项目如同一幅宏大的绿色拼图,让开封的生态底色愈发浓厚。
在67个绿地道路、广场街巷、社区小区种花镶草,打造两处花海、两处花廊、12处花墙、51处花境,让市民沉浸式体验“在园中工作,在花中生活”;对“城市出入口—城门口—景区”旅游线路中的15条道路按照“林荫化、彩化、美化、文化”标准进行改造,让市民和游客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到绿色带来的美好……据统计,去冬今春,开封新建改建绿化面积125万平方米,96处立体绿化项目节约土地资源3.2万平方米,垂直绿化长度突破50公里。这是“13923”绿化总体思路的落地生根,构建出“生态、文化、民生”三大体系,让“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照进现实。
市民刘杰感慨道:“以前羡慕大城市有中央公园,现在家门口就是花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南薰苑二期,考察团见证了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密码。这座与火车站毗邻的公园,通过“以绿养绿”模式实现良性循环,文化咖啡吧、自动售货机等商业收入全部反哺绿化管护,下沉广场的雨水收集系统节约用水,透水沥青路面减少管护成本,这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模式,为生态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在南薰苑二期的认养、认种、认捐树木及城区小微绿地活动现场,考察团成员纷纷签署认养协议。一名小学生认养一株梅花树后对记者说:“这棵树将见证我的成长,等它开花时,我会带朋友来欣赏。”
开封发动认养、认种、认捐树木及城区小微绿地活动,号召人人投身城区绿化建设,认种、认捐“创业林”“巾帼林”“好人林”“园丁林”等,真正实现“人民公园人民建”。
考察团成员王婷深有感触地说:“这次考察让我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真心为家乡的生态蝶变感到自豪!”
看见金明池的碧波、细嗅梅花园的芬芳、倾听口袋公园里的欢笑,考察团成员心中有了开封绿色密码的答案:以人为本,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景观,用“绿色笔触”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让“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市民即游客、游客即市民”。
时下的开封,“推窗见绿”不再是梦想;时下的开封,生态红利惠及市民游客;时下的开封,以“绿”为笔绘就“汴梁新图景”。这座曾以“城摞城”见证历史沧桑的古都,正以“园中城”的崭新姿态展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