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延超
核心提示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从城市绿化改造提升到地下管网改造,再到道路海绵化改造……开封这座黄河边的古城,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办好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编织了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7月10日,市委宣传部、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市城管局联合组织“市民考察团2025·海绵城市建设”考察活动,30余名市民、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实地走访全域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感受“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生态成果。
从汴京路排水管网改造到大梁门四角绿地改造提升,从环城公园雨水资源化利用到西北湖湿地生态修复,考察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叹,见证开封如何将千年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打造“古城保护+生态建设”全国标杆。
古今融合构建北方水城新格局
考察团首站来到位于西北湖湿地公园的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展览馆。
在城市内涝频繁出现的当下,西北湖湿地公园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策略,运用透水铺装、植草沟、渗渠等工艺技术恢复原有生态,为开封城墙营造优美的外部环境;增加滨水绿地,提供市民、游客休闲空间和活动场地,将生态湿地景观与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相融合,实现人、城、水和谐共生。
这座由地上、地下两层展厅组成的科普基地,通过多媒体演示、沙盘模型和互动体验,系统呈现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理念。
“古人治水讲究‘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现代海绵城市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市海绵办负责人向考察团介绍,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历史上已形成“四河泄水、城墙障水、湖泽蓄水”的排水体系。如今,通过恢复西北湖湿地、贯通“四湖三河”水系,重构历史水网生态廊道,河道行泄能力提升32.2立方米/秒,同步清淤疏浚包公湖、龙亭湖等水体,恢复调蓄空间46.4万立方米,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构建“一水四湖十八景”的北方水城新格局。
考察团成员在观看历史水系沙盘模型后感慨道:“没想到今天的海绵城市理念竟与北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治水智慧一脉相承,这是真正的古今融合。”
“这里芦苇荡漾、鸟语花香,完全看不出曾经是‘烂泥塘’。”市民陈利娜带着孩子在湿地边玩耍时说。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城市更新的第一要义是文物保护。在全域海绵化进程中,开封坚持海绵城市与文物保护共生理念:一方面,采用“绣花”“织补”手法,实施“针灸式”微更新,最小干预活化古城遗址,结合古城更新“留改拆”理念,形成“城上+城下”“城内+城外”“文化+生态”“传统+现代”“可行+科技”海绵化改造策略,将壕沟、陷马坑、羊马墙等防御工事改造为雨水花园;另一方面,将海绵城市技术纳入《宋都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建筑社区海绵化建设导则,在城墙保护红线外分散布置海绵设施,在调蓄周边雨水的同时减少水流对城墙的侵蚀,并采用不渗透型海绵设施,保障地下文物安全,使“城河相依、生生不息”成为可知、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活态历史场景。
以人为本 古城变身“市民客厅”
汴京路(公园路—工农路)属于海洋馆泵站服务片区,是城区东西向主干路,道路全长1988.9米,改造前是易涝积水区段,且存在上下游排水出路未打通、雨污水管网老化、人行道破损松动等问题。如今,焕然一新的道路令考察团印象深刻。
“以前下大雨都会绕行,现在再也不怕了,这不仅是道路改造,更是一个‘海绵城市宣传科普窗口’,能直观感受到生态工程的民生价值。”市民代表翟秋敏指着新铺设的透水混凝土路面说。据汴京路(公园路—工农路)排水管网及道路海绵化改造项目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以排水片区系统排涝能力提升为目标,结合海洋馆排涝泵站、东郊沟排涝泵站和汴京路雨水管渠建设,实现易涝积水区段积水消除的同时,增设便民海绵游园,将功能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
数据显示,通过“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地下管网”的综合改造,汴京路(公园路—工农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达40%,积水已成为过去式。
据了解,开封坚持“一点一策,成片治理”,以排水片区为单元,实施了源头小区街巷、市政道路、末端出口改造等27个项目;以智慧管理固防线,加强排涝智能化升级改造,对28座泵站进行智慧化提升改造,在73处易涝区域、9处立交涵洞安装监控、雷达水位计、声光报警等设备,安装智能井盖875套、管网水位感知设备30余套,联通公安、气象等22个数据系统,推动排水管理与应急调度“一图共治”,如今,全市应急抽排能力提升至5.8万立方米每小时,形成了智能监测、实时预警、智慧决策、应急处置的共治快速处置体系;强化污水治理,实现黑臭水体长治久清,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4.28%,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打造出老城污涝共治示范片区。
像汴京路一样,开封海绵化建设不是因单一功能目标而设计,更融入了宋风宋韵的古城历史风貌。
将海绵设施融入“环城墙旅游带”,提升市民对古城治水格局的感知;市海绵城市展馆展示开封治水历史,科普海绵理念,融合古代治水文化与现代治理策略,提升群众对自然治水的理解;龙亭湖、铁塔湖、包公湖周边建设以景观为载体的环湖海绵公园,成为兼具生态、游憩功能的城市景观典范。开封以“文态塑魂、业态引导、形态提升、生态修复”为纲领,将古城保护更新与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全域统筹框架,实现海绵与文化、旅游、景观功能融合,促进“历史古城”向“市民客厅”升级。
因地制宜 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
作为环城公园四期重点项目,大梁门四角绿地海绵化提升改造项目以“城墙+海绵”为核心理念,总面积2.14万平方米。考察团实地看到,昔日凸起的草地和破旧铺装已变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和透水步道,有效缓解积水隐患。
“这里紧邻古城墙,地下文物安全至关重要。”该项目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造采用“截流疏导+溢流管网”措施,避免雨水冲刷城墙根基;采用透水铺装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地下水位上升对地下遗址的潜在威胁。考察团成员焦建忠感叹道:“海绵设施与历史场景活化无缝衔接,让古城墙从‘防御屏障’转变为‘生态载体’,这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
为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节水型城市建设,我市积极实施市政公建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
盘鼓广场市政公建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坚持“微改造”理念,聚焦内涝防治、水质净化和雨水资源利用3大目标,统筹推进广场海绵化改造,因地制宜布局海绵设施。该项目建成后,通过对雨水进行收集,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并且可规避雨水洪峰,减少流入城市雨水管网的雨水量,缓解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在盘鼓广场西北角,考察团探访了地下172立方米的雨水蓄水模块。这一“微改造”项目通过线性排水沟收集硬化路面雨水,经管道输送至地下调蓄池,年收集雨水量1873立方米,收集的雨水全部用于绿化灌溉和景观补水。
“过去,雨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排水压力大。现在,雨水就地消纳。”市海绵办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市政公建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在开封市建成区内选取100处点位,打造雨水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其中中转站33处、公厕32处、小区7处、泵站23处、公共广场5处,采用地上雨水桶、地下雨水罐和地下调蓄模块等措施收集、利用雨水,形成“渗、滞、蓄、净、用、排”完整链条。
市政协委员张会丽说:“雨水资源化利用既省钱又环保,是‘小切口、大效益’的好做法。”
全力推进 打造“开封样本”
高位统领。开封组建以市长为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构建了包含“领导小组+市海绵办+市城管局+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的四级组织体系;全市6个区均成立了区级领导小组,市、区联动,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市海绵办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局成立联合考核组,定期督查,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质增效。
规划引领。《开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1—2035)》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建设要求和实施路径。市海绵办印发《开封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将海绵城市的管控指标方案化、节点化、台账化,并全面融入各级各部门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结合全市重大战略,形成“海绵+古城保护”“海绵+城市更新”等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努力把开封打造成为“城水相依、人水和谐、文化彰显、区域协同”的黄河流域平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法治保障。我市出台《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把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从“有章可循”提升到“有法可依”。围绕《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我市相继出台制度文件,合力搭建以“闭合管理”为特色的“规、建、管、养”全过程管控体系,保障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目前,我市有74宗地块出让公告及合同、53个规划许可、78个施工许可中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项目为王。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中84个示范项目已全部完成,总投资73.2亿元,其中申请国债、专项债9.1亿元,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2.8亿元,中央海绵专项资金10亿元,地方配套和社会资本投入51.3亿元,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9个、背街小巷改造250条、道路海绵化建设40公里、海绵公园建设7处、水系治理26.8公里、管网修复改造23.8公里,泵站建设5座等。
全民参与。我市邀请全国、省内和开封本地专家组建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参与制定符合开封市情的各类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规范;定期组织召开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培训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海绵技术培训20余次;建设海绵城市规划展示馆,以趣味互动让市民“看懂”海绵城市,吸引全国其他城市来汴调研、研学;全国各级媒体多次对开封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宣传,对开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专题报道,省内及开封主流媒体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百余次;开展海绵城市进社区、进校园、进单位宣传活动50余次,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推动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绵绵用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3年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实践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标准高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制度为基础、技术为支撑、执行为保障,系统化全域推进。
坚持“全过程管控”。开封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全过程管控流程,并通过市区联动、上下协作,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得以落实,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有人管、有法依”。
加强督导。目前,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仍有12个未完工,其中在建11个、正在进行招投标1个。下一步,市海绵办将继续加大项目巡查力度,建立台账、每日调度、全程跟踪,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
持续开展宣传。市海绵办将继续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巩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利用媒体深入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措施,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古城有机更新、市政管网改造、城市道路改造、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等民生工程有机结合,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从“城市看海”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开封围绕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出一条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提升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这场“古城与海绵的对话”,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封经验”,更彰显了“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正如考察团成员所说:“海绵城市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有温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