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千年古城换新颜 “全域海绵”开胜境

来源: 发布时间:
打印

全媒体记者刘延超

西关北街上车流如梭,热闹非凡;环城公园梅园里花朵满枝,游人如织。“绿意葱翠、花儿芬芳,和古城墙相映成趣。我有时间都会来转转,和朋友舞龙健身,幸福满满。”一位在环城公园梅园里游玩的市民说道。一场改造,让梅园成了人们争相打卡的胜地。

据了解,梅园内梅花种类繁多,有绿萼梅、龙游梅、官粉梅、朱砂梅、洒金梅、美人梅、玉蝶梅、樱李梅、蜡梅等,共计800余株,打造了咏梅广场、红梅品鉴广场、梅花山谷、咏梅小径、红梅入城、映梅城墙、梅林等具有特色的赏梅地标场所。 

梅花是标志,“海绵”是核心。梅园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实现了雨水循环利用。雨水渗入地下可滋养花木,借助生态沟渠变身一条“梅花溪流”。 

开封,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八朝古都,从古时的“四水贯都”到今日“五湖四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核心,系统打造韧性城市,让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绵化改造兴水利民 

海绵城市建设因独特的“锅底状”地形而生,因城市易受洪涝灾害而生,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生。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为开封指明了治水利民之道。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开启了城市绿色发展新征程。 

2022年,我市成为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城水相依、人水和谐、文化彰显、区域协同”为目标,聚焦“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如今已成为沿黄平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样板。 

高位统筹,成立市长任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区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科学谋划,编制《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系统布局河湖水系、公园绿地等海绵化建设;法治护航,于2023年8月1日正式施行《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河南省首部海绵城市地方性法规);全域建设,实施84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再现“汴梁胜景”……三年攻坚,2025年开封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据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扩调蓄、畅通道、控源头、织管网、治内涝、提智慧”六大领域,开封53.45%的建成区可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主要河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标准,天然水域面积比例由5.4%增至5.48%。 

智慧化治水高质高效 

在市排涝调度指挥大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水情。 

我市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全过程监测体系,安装流量、水质监测设施29套,管网流量监测设施31套,河湖水位监测设施10套,实现了对城市水脉的全方位感知。 

雨前,结合气象预报、模型推演,精准模拟城市内涝风险;雨中,基于实时监测数据,智能调度排水设施;雨后,结合AI分析生成降雨报告,持续优化应急预案。这种“监测、预警、调度、评估”的智慧决策系统,让城市自如应对暴雨。 

智慧不止于治水,更赋能于文物保护。 

在古城墙周边海绵化改造中,我市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激活、“针灸式”微更新,将壕沟、陷马坑等防御工事改造为雨水花园,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见缝插绿”布置海绵设施,平衡保护与发展,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焕发新生。内顺城路、西关北街等路段进行海绵化改造后,全面实现“水不上路”。 

此外,我市在城墙保护红线外分散布置不渗透型海绵设施,既调蓄雨水,又减少水流对城墙的侵蚀。这种将海绵技术纳入文物保护规划的做法,让“城河相依、生生不息”成为可知、可见、可感的活态历史场景。 

生态化建设为民惠民 

城市建设得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 

“以前下雨天积水难行,现在绿地就像‘吸水棉’,散步、赏景两不误。”在改造好的内顺城路游园游玩的张胜利感慨道。在这里,破损地砖换成了透水材料,树池增设了过水通道,路边增添了雨水花园。 

小微绿地、游园广场等“小而美”的海绵化改造,让开封老城区的雨天排水及消纳能力显著提升,昔日积水点变身雨水花园,让市民雨天不湿鞋、晴天可赏花。 

位于西北湖湿地公园的海绵城市规划展示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升级:趣玩海绵互动装置让小朋友变身“小水滴”,通过填色游戏体验雨水净化之旅;下沉式数字沙盘,以动态光影演绎开封海绵城市建设蓝图;沉浸式空间多面投影,将“一城宋韵半城水”的城市未来画卷铺展在群众脚下。 

开封的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开封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笔,描绘更具韧性、更富魅力、更加宜居的现代化千年古城美丽画卷,诠释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